其他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二十二——新旧的格调:德国大学
这里推出的《比利时光》系列分为三个部分。第一部分是“比利时光:城市和大学”,这一部分向大家介绍访学的申请过程、寻找住宿的经历,鲁汶城、鲁汶大学以及作者所在的研究所的人、物、事。第二部分是“比利时光:语言与文化”,包括比利时的语言、各种由异国语言生发的趣事以及中比两国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。第三部分是“比利时光欧陆风”,这一部分作者行走在欧陆大地,边走边看,写下对欧洲其他城市,如巴黎、柏林、布达佩斯等城市的观感与体悟。
海德堡的德文名为Heidelberg,就这个城市名的翻译还有一段趣事。当年在海德堡大学留学的诗人冯至曾力主将其译为“海岱山”,因为-berg在德语中是“山”的含义。当代学者张清华在其《海德堡笔记》中认为,海德堡虽然不靠海,可是用“海”字做其名实在贴切。它有着海一样的深沉和忧郁,甚至略带些苍茫的伤感。然而,因城堡的存在,中国人更愿意将整座城想象为一座中世纪的城堡,故在城名中加入了“堡”字。“海德堡”恰恰满足了中国人对遥远欧洲的一种诗意的想象。
短短一天的逗留,恋恋不舍挥手作别海德堡。来到莱比锡是一个下雨的周日,莱比锡大学主楼前是奥古斯特广场,但我看不到哪儿是大学校门。那现代化的玻璃建筑外立面上竖写着的Universität Leipzig,提醒我这就是莱比锡大学。边上有一座高耸的大楼,是莱比锡最高的建筑,呈一翻开书本状,名为Panorama Tower,但似为商业用楼,不属大学。大学入口似乎为一古老教堂改建而来,周日亦不开门。整个广场唯一存有旧貌的为一喷泉,类似于罗马纳沃纳广场的“河神”喷泉,不知“河神”眼看着身边的大楼物换星移,会做何想。从莱比锡大学的介绍来看,这所600 年的老大学似乎已经失去了旧日的光彩,再也不是19世纪末的蜚声东西方的盛况。若在今天,林语堂也不至于弃哈佛大学而来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。莱比锡大学图书馆在二战中几乎焚毁殆尽,1953年更是改名为“莱比锡卡尔·马克思大学”,1991年再次改回“莱比锡大学”。大学一旦失去自由办学的权力,多半是不幸的开始,这或许就是莱比锡大学在20世纪衰落的缘由之一吧。
第一部分——比利时光:城市和大学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十——ICAME, I saw, I experienced
第二部分——比利时光:语言和文化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十二——鲁汶植物园的“中国苹果”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十四——Chinamur、Delhaize和Amsterdam
第三部分——比利时光欧陆风